新加坡EP签证全解析:申请核心、适配人群与自雇EP常见问题
新加坡就业准证(EP)是吸引外籍专业人才的核心签证,分为普通EP与自雇EP两类。想顺利申请或选对适配类型,需理清申请关键、适用人群及实操疑问,以下为核心要点梳理。
EP签证申请:核心条件与审核重点
EP申请由新加坡人力部(MOM)审批,2023年9月起全面启用COMPASS评分框架,核心围绕“硬性门槛+量化评分”展开,重点看这四项:
▶基础薪资门槛
薪资是首要硬性要求,2025年标准按行业划分:非金融行业月薪最低5600新元,金融行业6200新元。且薪资随年龄递增,40岁以上申请人要求更高,2026年部分群体需接近1万新元/月。若月薪≥22500新元,可豁免COMPASS评估,但仍需满足基础薪资标准。
▶COMPASS评分达标
总分110分,40分及格,从四大基础项和两大加分项评估:
•基础项(每项满分20分):薪资水平(高于本地同行90%得满分)、学历(全球TOP100高校毕业加分)、公司国籍多元化(申请人国籍占比越低越好)、本地雇佣支持(本地员工占比越高加分越多);
•加分项(每项满分10分):从事紧缺职业(如AI工程师)、公司有创新或国际化贡献。
▶资质与背景匹配
学历以大专及以上更具优势,若月薪达1.5万新元以上可豁免学历要求;需具备与岗位匹配的行业经验,技术类、管理类岗位需提供专业能力证明。
▶雇主与公司资质
普通EP需由新加坡本地企业作为申请主体,雇主需无欠薪、劳工纠纷等不良记录;自雇EP则需证明公司真实运营,提供办公地址、流水及报税记录等。
EP签证适配人群:两类路径各有侧重
EP两类细分类型精准匹配不同需求,需根据自身定位选择:
▶普通EP:适合职场精英
面向受雇于新加坡本地企业的外籍专业人士,典型人群包括:
•跨国企业高管、中层管理者及技术专家(如金融分析师、工程师);
•已获得新加坡头部企业(如DBS银行、Grab)offer,需快速获取工作资格者;
•金融科技、绿色能源等政府扶持行业的专业人才,可享受政策倾斜。
▶自雇EP:适合创业先锋
专为在新加坡创业的外籍人士设计,申请人需注册公司并自雇,适配人群包括:
•有跨境创业计划,想拓展东南亚市场的经营者(如跨境电商卖家);
•为孩子规划本地教育,需提升公立学校入学顺位的家长;
•频繁出入东南亚,需灵活国际身份的商务人士;
•高净值人群,想通过设立家族办公室优化资产配置者。
什么是自雇EP?
自雇EP即“受雇于自己的通行证”,核心是申请人在新加坡注册公司,以股东或董事身份给自己发放薪资,进而申请的工作准证。其关键特点如下:
•申请主体自主:无需依赖雇主,申请人掌控公司运营与签证申请主动权;
•身份与事业绑定:既是公司经营者,也是准证持有人,可灵活调整业务方向;
•家庭福利联动:获批后可为配偶申请家属准证(DP),为21岁以下子女申请DP,子女入学顺位大幅提前;
•转PR跳板:持有EP满2年且公司运营达标(如雇佣本地员工、纳税合规),可申请永久居民,贡献突出者通过率更高。
自雇EP常见问题
▶薪资必须固定吗?可以低薪申请吗?
无强制固定薪资,但建议参照普通EP标准发放(非金融5600新元/月起),需通过公司财报证明收入合理性,过低薪资可能被质疑业务真实性。
▶公司必须做大吗?空壳公司能通过吗?
无需做大但必须真实运营,空壳公司会直接拒签。需满足:持有至少30%股份、雇佣1-3名本地员工、有正常流水及纳税记录,注册资本建议20万新元(实缴10万新元起)。
▶拿EP后多久能转PR?成功率高吗?
法定持有EP满6个月可申请,但建议运营公司2年、流水稳定后提交;PR审批重点看公司贡献,如本地雇佣数量、纳税额及行业创新性,达标者通过率显著高于普通职场人。
▶续签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失败风险高吗?
续签需通过COMPASS评分,自雇EP还需公司成立满1年、提交财务报表及运营证明;2024年续签成功率约70%,主要失败原因是业务真实性存疑或本地雇佣不达标。
▶申请周期多长?需要准备哪些核心材料?
整体周期2-3个月,含公司注册、资料准备等前置步骤;核心材料包括商业计划书(明确业务模式与盈利预期)、公司注册证明、个人简历及资金证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