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香港教育局更新的 “本地生” 定义,让不少计划送孩子赴港升学的内地家长心里打了个鼓。新政策明确,从 2027 年起,想申请港校资助学额、享受本地生的低学费福利,得在大学入学前连续在港居住满一年;到了 2028 年,这个年限更是要拉长到两年。这政策一出来,内地生想走香港升学这条路,就得重新规划了。
一、走 DSE 路线的学生:尽早赴港,留意插班门槛
对那些打算通过 DSE 考试、再经由 JUPAS 系统申请港八大的学生来说,“本地生” 身份几乎是享受福利的前提。所以如果现在还在内地读 DSE 课程,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尽快转到香港就读,才能满足居住要求。
不过,这里有个现实问题得提前考虑:香港很多学校不太接受高二插班生,而且不少学校明确要求学生读满两年,才有资格报考 DSE。这么一来,可选的学校范围其实不算大。要是实在赶不及满足这些条件,可能就得考虑换赛道了,比如转向 A-Level、IB 这类国际课程,之后通过国际生通道申请港校。
二、读国际课程的学生:非本地生通道有机会,但竞争更激烈
要是孩子读的是 A-Level、IB、AP 这类国际课程,情况和 DSE 学生不太一样,他们不在 JUPAS 的申请池子里,所以不用完全被 “本地生” 身份绑死。
但这类学生申请港校走的是非本地生通道,这就意味着竞争会更激烈,学费也会高不少,一年大概要 14 – 22 万港币。不过有个好消息是,港大依然会额外招收 4% 的超额名额。也就是说,哪怕你没满足两年居港要求、不算本地生,也有可能按照本地生的标准被录取,虽然机会不算多,但总归是个希望。
三、提前备好预算,升学成本只会更高
不管选哪条路,有一点得心里有数:以后赴港升学的成本肯定会比以前高。
要么,提前搬到香港居住两年,先满足本地生身份。这背后的成本可不只是两年的学费,还有在香港的生活费,要是家长陪读,可能还得牺牲一部分事业,这些隐性成本都得算进去。
要么,继续留在内地读国际课程,那就得承担非本地生的学费,每年至少 14 – 22 万港币的学费是跑不掉的。
以前很多人办香港身份,图的就是孩子申请方便、学费便宜,现在政策卡得更细了,不提前准备好足够的资金,可能真的跟不上节奏。
四、别碰 “野路子”,实力才是硬通货
这次政策还有个明显的导向:更认可全日制就读的学生。所以如果真的打算脱产备考,一定要找那些有正式学籍、被官方认可的全日制机构,千万别轻信那些连在读证明都开不出来的 “野路子” 班,到时候耽误了孩子可就麻烦了。
另外,不管是哪种情况,补课、刷分、提前规划、提升软背景这些事都得提上日程。作为非本地生,想靠 “低门槛、走捷径” 的时代基本过去了,接下来拼的就是实打实的实力。
说到底,新政策确实让赴港升学的难度上升了一个台阶,但也不是完全没机会。关键在于尽早规划,按照港府的要求,一步一步提前布局好每一阶段的升学路径,拿到梦校 offer 还是有很大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