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归国潮”持续升温。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656万,其中86.28%选择回国发展。这一趋势背后,既有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也离不开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
但需要注意的是,海归群体并非“自带光环”。国内就业市场的高竞争性、文化差异带来的适应挑战,以及海外学历与本土需求的匹配度问题,成为横亘在留学生面前的“三座大山”。在此时代背景下,海外高校的角色悄然转变——从单纯的教育提供者升级为职业发展的终身伙伴。
就在近日,英国两所顶尖学府伯明翰大学与格拉斯哥大学联合宣布,与中国知名求职平台“JOBS海归”达成战略合作,为中国留学生量身定制回国就业支持体系。
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海外高校对中国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深度回应,更预示着国际教育服务从学业输出向就业赋能的转型和升级。
PART.1 两所大学的“组合拳”!掀起就业支持革命
伯明翰大学与格拉斯哥大学均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而JOBS海归在中国拥有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雇主资源。本次合作是双方国际学生支持项目的第一阶段,未来还将拓展更多服务内容,持续帮助国际毕业生顺利就业。
对此,伯明翰大学校长Adam Tickell表示,国际学生是学校社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致力于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独特优势。格拉斯哥大学校长Anton Muscatelli也强调,该合作体现了学校不仅关注国际学生在校的学习,更关注其走向职场的过渡与发展。
从核心服务看,此次合作通过四大模块打造竞争力。首先,是精准信息支持。定期举办在线研讨会,解读中国就业市场动态,覆盖信息科技、金融、生物制药等高需求行业。其次,是实战技能培训。提供简历优化、面试模拟、招聘流程指导等定制化服务,尤其针对中国特色的“群面”和“结构化面试”等设计专项训练。
再次,是资源网络对接。优先开放JOBS海归的雇主资源库,学生可直接接触8000余家合作企业;同时整合两校40万全球校友资源,举办中英双地招聘会与行业论坛。最后,是终身职业服务。伯明翰大学承诺为校友提供终身职业咨询,格拉斯哥大学则通过“数字训练营”等项目持续输送实习与全职机会。
尤其是两校将学术优势转化为就业竞争力的策略,非常值得关注。如,伯明翰大学作为英国首所市立大学,其商学院、工程学院与华为、劳斯莱斯等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学生可参与真实商业项目,积累行业经验。毕业后,校友可终身享受职业咨询、求职资料优化等服务。
而格拉斯哥大学通过“职业启航计划”,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获得兼职、实习机会。其与JOBS海归合作设计的“行业洞察工作坊”,将邀请企业高管分享行业趋势,帮助学生精准定位职业方向。
PART.2 海归就业创业前景光明!迎来“黄金机遇期”
实事求是地说,海归人员有着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跨文化沟通力——留学生天然具备双语能力与全球化视野,在跨国公司、涉外项目中优势显著。此外,海外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与独立研究能力,契合中国产业升级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以伯明翰大学、格拉斯哥大学为代表的顶尖高校,其校友网络可成为职业跃升的“隐形杠杆”。
而在当下,有着核心竞争力的海归正迎来“黄金机遇期”。在政策方面,海归能够拥有从创业扶持到落户便利的红利。国家层面,2025年启动的“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为海归创业者提供最高500万元的启动资金,并优先支持科技前沿领域项目。
地方政府亦推出差异化政策——一线城市:北京为符合条件的海归提供“绿色通道”直接落户,上海对创业企业给予三年税收减免;杭州对海归创业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成都设立“海归人才公寓”提供租金补贴……
在市场方面,高附加值行业亟需国际化人才。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领域对双语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留学生的国际项目经验成为核心竞争力;华为、药明康德等企业持续扩招海外研发人才,年薪中位数达30-50万元;宝洁、联合利华等外企的中国区管理岗更倾向于招聘具有跨文化背景的留学生……
薪资优势,也是海归强大竞争力的直观体现。据智联招聘《2024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优先岗位的平均薪资已连续六年增长,2024年达15440元/月,较全国38城平均招聘薪酬高出近50%。这一数据背后,是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认可。
在全球化深度调整的今天,海归群体的价值已不再局限于“学历镀金”,而是凭借国际化视野与专业能力,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创新桥梁”。
当顶尖学府的学术资源、职业平台的行业洞察与国家政策形成共振,留学生群体有望升级为“价值创造者”,在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创新战略中实现双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