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众多主流留学目的地的高校学费普遍呈现上涨趋势,不断加剧学生与家庭的经济负担。以美国为例,常春藤盟校年度学费已突破6万美元大关,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连年调涨国际生费用。
在这一背景下,英国政府于近日投下“重磅炸弹”——正式宣布自2026年起,英格兰地区大学学费将根据通货膨胀率逐年自动上调。英国教育大臣菲利普森在议会证实,学费将启动上调,相关立法将确保此后年度涨幅与通胀挂钩。
此举标志着英格兰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重大转向。本学年当地大学学费标准为9535英镑(约合人民币90980元),若按英国当前通胀水平估算,2026年学费或将突破9900英镑(约合人民币94463元),或正式迈入“万元英镑时代”。
对于国际学生而言,这意味着直接学费支出将显著增加,叠加生活成本上涨因素,留学英格兰的年均总花费可能逼近40万元人民币大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前做好全面准备已成为必然选择。
PART.1 学费与质量挂钩引两极对立
这场由政策驱动的费用调整,并非孤立事件。它既是全球高等教育成本持续攀升的缩影,也是英国脱欧后高等教育体系寻求资金出路的现实选择。而英格兰此次学费调整最引人关注的亮点,在于将全额学费收取与教学质量直接绑定。
根据政策规划,英格兰学生办公室将牵头设定严格的质量门槛,核心参考教学卓越框架评估结果、学生满意度数据、毕业就业率等多维指标,仅能为学生提供优异教学成果的高校,才有资格执行与通胀挂钩的最高学费标准;未达标的院校不仅无法享受学费上调权益,还可能面临招生名额缩减等处罚措施。
这一“优质优价”的设定,引发了英国高教界的激烈博弈。
支持方以代表141所大学的英国大学联盟为核心,该机构将此次调整视为高校系统“急需的重置”。其首席执行官薇薇安·斯特恩直言,过去十年英格兰学费长期处于冻结状态,而同期通胀持续侵蚀高校财务基础,导致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科研经费紧张等问题日益凸显。
在她看来,通胀挂钩的学费调整能有效缓解高校财务可持续性的恶化,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资金保障。数据显示,十年间英国高校人力成本上涨超30%,而学费未同步调整,部分院校已陷入运营困境。
反对声音同样尖锐。大学与学院联盟秘书长格雷迪痛斥政府“加倍推行灾难性的学费资助模式”,认为当前以高额学费为核心的资助体系正是高校行业危机的根源。该工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英国高校裁员规模就突破1.2万人,多所院校缩减课程设置、压缩实验室预算,教学质量已受影响。
格雷迪强调,在高校裁员潮未缓解的背景下,单纯上调学费只会加剧教育不公,而非解决根本问题,低收入家庭学生的留学门槛将进一步提高。此外,部分教育专家担忧,质量评估标准可能存在主观性,可能导致高校过度追求数据指标而忽视教育本质。
PART.2 抗涨攻略:财务与心理的双重准备
随着2026年期限临近,准留学生家庭需清醒认识到:低成本留学英国的时代正在终结,未来留学规划必须纳入更严峻的财务考量。这也意味着,志在赴英留学的学生需从财务规划与心理建设两方面做好全方位准备,以应对成本上涨带来的挑战。
财务准备方面,首要任务是构建动态预算体系。学生需结合自身申请院校的质量评级预判学费涨幅,以本学年9535英镑为基准,按每年2%-3%的通胀率估算,三年制本科总学费或增加超5000英镑。
同时需将生活成本纳入考量,伦敦地区每月生活费已涨至1425-2035英镑,非伦敦城市如谢菲尔德、诺丁汉可节省20%-30%开支,选择低成本城市能有效降低整体支出。建议提前准备10%-15%的应急预算,以应对房租上涨、汇率波动等突发情况。
奖学金申请,是缓解经济压力的关键抓手。政府类奖学金中,Chevening奖学金覆盖全额学费、生活费及机票,适合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硕士申请者,但竞争激烈。
高校类奖学金如牛津Clarendon Scholarship、UCL中国专项奖学金,可通过优异学术成绩自动筛选或单独申请获得。此外,企业赞助奖学金如汇丰银行、BP公司项目,虽可能绑定就业,但资助力度可观,需提前12-18个月规划申请。
心理准备同样重要。首先,需调整留学预期,接受“学费逐年上涨”的新常态,避免因成本超支影响学业规划。其次,要增强竞争意识,质量挂钩政策下,顶尖院校申请难度将进一步提升,需提前提升学术背景和语言能力。最后,要构建压力应对机制,提前了解院校的心理辅导服务,加入留学生社群获取经验分享,应对学业压力与生活挑战。
此外,还需做好风险防控心理建设。面对高校裁员可能导致的教学资源调整,要保持灵活适应能力,合理选择课程避免受师资变动影响;租房时注意留存合同、沟通记录,防范房东不合理扣押金等纠纷;涉及大额资金转账时,及时缴纳学费或房租,避免电信诈骗风险等。